汽车进气改装大流量空隔与冬菇套件的技术特点
2018-05-15 08:12 艾森ECU升级(北京运营中心)
进气系统是汽车动力系统的基础之中的基础,它就像是人类的肺,为引擎提供新鲜空气进行燃烧。那么进气系统究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简单的说,汽车进气是由进气管路、进气滤清器、节气门、岐管、凸轮轴、气门等部件组成,说它复杂嘛它也不算复杂,但说它简单嘛,里面又有着一系列的计算和设计。只能说,进气系统虽然基础,但其却会影响到之后的所有关于动力部分的改装升级。
图:高流量风隔是原厂空气滤清器的替换品,它进气效率相比原厂要高,但却不用改变原厂的进气管路,这在日常街道使用是个不错的选择。
升级更换进气量更大的风隔,理论上不算是一种改装零部件的种类,因为它属于替换型产品,充其量就是升级型产品。那么在市场上,有相当部分的车主就会说了,高流量风隔和冬菇套件,不就是差不差钱的问题吗?兜里有钱肯定是一步到位上冬菇套件啊,如果不想有红有绿管子的话,便宜点几百块买个高流量风隔也不错。其实,升级进气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除了两者都能节约日常维护成本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功能、用途、使用环境等这些要素。
进气系统的改装,最为常见的手法有几种,第一种是直接在原厂风箱之内更换上高流量的风隔,第二种则直接摘除原厂风箱更换冬菇头作为空气滤清器。两种都是最为简单也是最快的方法,不过,这两种方法可以说是各有特点各有不同,在特性上其就有点像是排气系统一样,一种对于高转爆发有帮助,但对低扭有一点的削弱,而另外一种则是对低扭有帮助但高转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气量不足的情况。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进气怎样改还是需要进行一番考量。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这就需要简单科普一下了,在说排气的时候笔者也说过,引擎低转其进、排气的效率都不高,引擎的废气和进气都需要依靠真空把废气排走,把新鲜空气吸入缸体。排气如何造就这真空我们说过了,但进气呢?其实原厂的进气系统早就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通过冗长的管路再加上空滤的阻隔,阻止空气顺畅地流入,这样就可以形成一定的负压,而负压会形成一股吸力使通过的空气的流速加快,这样就能确保引擎低转也有足够的空气。而同样,高转时,引擎吸气和排气都相对主动,已经不需要依靠真空来进排气,因此这时候就只需要拥有足够的气量就可以满足引擎发挥,所以这时候更应该为引擎提供畅顺的呼吸。通过这样的原理,我们可以知道,高流量风隔其基本按照原厂位置设计,虽然其流量比原厂高不少,但其依然需要依靠原厂管路,所以它依然能够使管路形成负压,并保证流速。而冬菇头由于管路较短,阻隔小进气量大,因此在低转时很难行程阻力,这样自然空气流速也不会高。所以低转时它无法为引擎提供更充足的空气,而到了高转,情况就相反了,所以说高流量风隔对于低转有帮助却影响高转,而冬菇头则会削弱低扭。
回归正题,在懂得原理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去考量呢?其实可以从几个因素去进行判断的,第一个是排量,第二个是使用方式,第三个是引擎的特性。为什么以排量作为考量方式,原因是小排量的车型一般低扭都会较差,如果不是经常需要高转或者如本田红头引擎那样高转,或者并没有涡轮等辅助的话,更换冬菇头反而会影响到其低扭的输出。因此笔者建议在这种情况还是保留原厂风箱只更换高流量风隔就可以了,毕竟扭力才是王道,特别是一些搭载AT或者CVT变速箱的车型,在市区通勤的情况下,车速不高转速也不高,这时更讲究的是扭力的输出,然而扭力被削弱,车子就会变得非常难开,因为你要不断让车辆保持一定转速。
图:冬菇头进气效率相比起风隔更大,但由于管路直接,再加上冬菇头本身进气量大,因此它对引擎高转时很有帮助,但其却会对低扭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小排量车型。
而如果是一些排量比较大、引擎需要高转、经过改动的涡轮车又或者是走行赛道比走行街道多的,笔者认为这才适合考虑直接更换冬菇头。毕竟大排量车型低扭充足,而不论是高转引擎、加入大涡轮车其主要发力点都是靠后段转速,而在赛道就更不用说,这时如果继续使用高流量风隔的话,那冗长的进气管路和阻隔更大的空滤设计反而会成为了阻碍,这样更加难以发挥引擎本有的动力,所以说对于如何改进气可不是想当然那么简单,最好还是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
如此说来,冬菇头和高流量风隔似乎又变成了鱼与熊掌一样,是不可兼得的,那是否有一种更为综合一点的解决办法呢?当然有,而且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高流量风隔换成冬菇头,但并不改变管路。这就是目前有部分商家所推出的进气套件了,这些进气套件大部分根据原装位置设计,有些甚至进气管路也对应着原厂设计,更换这类型的进气套件之后,进气量相比起高流量风隔要大,而同时也能够提供较好的负压,使得引擎尽管低转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着一定的空气流速,这样就不会太过削弱低扭了,而到了高转,有了储气箱的储气配合上冬菇头,也不会出现高转气量不足的情况出现。
总结:进气系统在发动机运转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虽然这些技术五花八门,应用的位置都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发动机在不同的工况下保持进气顺畅,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另外这些技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通常它们会同时出现在一台发动机上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